七猫小说 - 武侠修真 - 钧天道祖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一章 谁拜见谁?

第三十一章 谁拜见谁?

    灵鼓县有着数处的乡里被烧杀,死伤惨重不说。甚至还有着几千口百姓都被那些巫蛮人掠夺上山。再加上百姓流离逃散,据说县令上报官府,整个灵鼓县这一次人口少了将近一半。其他财物损失等等,不可胜计!现在真到了灵鼓县,看着群山虽然多,然而却也有着大量田地,而且都是水田,种植水稻。这就和庾州梁州不同,那些地方种植的以栗米为多,稻子虽然有着种植,然而却不是主粮。如今见到这么多水稻,王真灵见到也是欢喜。毕竟前世一个吃惯了大米的人,天天吃着那些栗米,却也不习惯的很。然而却见到无数水田被毁,许多里亭都被烧成一片白地。一路所行,到处都有着百姓啼哭,送丧。却是一片灾劫过后的惨痛景象!“这天下灾祸,说来说去,还是人灾最为惨烈啊!”王真灵心中不由轻叹。至于那些阮敬等人,已经都是义愤填膺,恨不得追上那些巫蛮把那些百姓抢回来,将这些巫蛮尽数杀死!灵鼓县县城虽然并不太大,然而却是一个颇为规整的县城。而且和内地夯土城墙不同,这里的城墙都是石头修筑。盖因为此地多山,石头多,所以就地取材。此城虽然并不太大,任何却极其结实,防御力惊人。最初,据说就是南征灵州巫蛮的大军所修建的军堡。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座县城并没有被打破,否则,整个灵鼓县的死伤就要更加惨重了!而灵鼓县的来历,据说就是因为灵鼓山!据说当年朝廷大军攻陷了灵鼓山的巫蛮大寨,缴获了一枚灵鼓,传闻是上古宝物。所以为了纪念此事,那山就改名为灵鼓山。后来这地方移民建县,就将此地称之为灵鼓县了。这灵鼓县的管辖范围极大,比丹陵县大出一多半,而要比下及县更要大出一倍来。然而人口只有六万余,也就是内地一个普通县的规模,大部分都生活在平原附近。而那些山区,却都多是巫蛮所居住。殷胜之上任的时候,整个灵鼓县的县吏人等尽数出来迎接。甚至殷胜之还看到了几个头戴羽毛,穿着兽皮的巫蛮之人。一问才知道,这些都是已经开始学习汉地生活模式,为朝廷缴纳赋税的熟蛮。据说,这些都是因为感于数十年前一位好官冯县令的德化,所以自愿为编户齐民的蛮人。而这些熟蛮,这次也被那些生蛮祸害很惨,也对那些生蛮充满仇恨!王真灵现最初和这现任灵鼓县令交接,原本王真灵还有些担心这位灵鼓县令不会轻易的把印绶交出来……毕竟如今朝廷权威不行,而且他一旦交出印绶,却很难迁转别处为官。所以,王真灵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然而出乎王真灵预料的是,当王真灵前来交接大印,那灵鼓县令居然忙不迭的就把县令印绶交给王真灵,然后就急急忙忙的带着下人亲眷离去。“莫非这位县令在任上亏空太多,所以急着离任?也不应该啊……”王真灵心中疑惑,因为大成朝廷之中,地方官员权力极大。有着相当大的财权和兵权,所以根本就没有像是王真灵前世那般,交接的时候查府库亏空之类的事情。所以,这位县令不应该如此急着慌张离任才是?估计也是这次巫蛮下山,把这位县令给吓惨了!这大成天下,虽然也有着不少忠于职守的能臣良吏,但是大部分的官吏,也都是些尸位素餐的无用之辈。再看看整个灵鼓县县廷上空的官气稀薄,以至于不成形。不由得更是连连摇头。显然,估计这位县令怕就是其中一个!一县的官气惨淡如此,也不知道这位县令的官到底是如何做的。更让王真灵失望的是,他已经在前来灵鼓的时候,将节杖还给了杨复,原本以为来到灵鼓县,有着一县气运,足以镇压这下及印了。然而,现在看着灵鼓县的气运淡薄如此,莫说他修炼了,便是用来镇压下及印都有所不足!这让王真灵心中失望,也不由得骂起这些前任县令们莫非都是废物?大成循吏虽然多,但是这等无能之辈却也不少啊!只是就算是再无能,如何能够将一县气运败坏到这种地步?恐怕这官府县廷在百姓之中,已经没一点威望可言了!王真灵心中还想着这些,马上就知道原委所在。就听得几声呵呵大笑,几辆马车并排而来。“新县君上任,还不来赶紧拜见我白家家主?”“还有我黎家家主!”“还有我熊家家主……”顿时间就见着原本欢迎王真灵的县中大小吏员,见到这三辆马车一来,纷纷都抛弃了王真灵,走过去,拜倒在那三辆马车之前。每个县城格局都差不多,县廷门口广阔,相当于一个小校场。此时,不只是官吏等人,便是许多城中百姓都聚集过来看热闹。“好威风,好煞气……便是拜见刺史郡守,也都是要等到刺史郡守下车之后,所有官吏才会拜倒施礼。而现在,这些大小官吏,畏惧这三家如虎,居然还没有见到人,就对着马车下拜,果然威风煞气啊!”王真灵嘴角带着丝丝冷笑,看着这一幕。而王真灵身后的阮敬,杜明,王祜等人都已经大怒,伸手按上了剑柄。主辱臣死!他们跟随王真灵,王真灵就相当于他们的主君。而现在王真灵身为县令,这些县吏不拜王真灵,反而去拜那三位家主,这分明就是不把王真灵放在眼中!甚至,这三位家主这般时候来,恐怕就是存心来落王真灵的脸面。对于这片虎视眈眈,那边三家马车处,却又传来高声喝叫“新任县令,还不赶紧过来拜见三家家主?”却是那所谓三家家主始终在车中没有出来,居然让王真灵和其他县吏一般,过去拜见。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