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猫小说 - 科幻悬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24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24节

    何文渊作答的时候,许多人都看到了,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而这个商人只是提笔写了一个小纸条,连几个字都没有,如何能破这第一难题?

    谢庭循有些不服气,喊道:“孙教授,还请公开年先生所作回答,否则我等不服。”

    孙安看向朱允炆,见其点头,便将纸条递给吴鼎,吴鼎展开,喊道:“这就是年先生的回答!”

    叶缙光、谢庭循等人围了上去,看着纸条上的字眼,一个个深吸了一口气。

    何文渊凝眸,纸条上的字很少,仅仅只有三个字,可就是这三个字,打败了自己五千言,可令自己无法反驳的是,这三个字确实比自己的回答更是精彩,更是大胆,也更像是唯一可行的答案!

    问:

    我欲使温州府兴盛,作两浙第一,当何为?

    朱允炆答:

    换知府!

    谢庭循感觉口干舌燥,看着朱允炆的目光有些畏惧,这个家伙竟然这样作答,这,这不是找死吗?

    叶缙光脸颊上的肉不断抖动,手也忍不住握了起来。

    换知府?!

    这样的话,谁敢说啊!

    要知府知府衙门就在府学东面,隔着一条巷子而已。这话要是传到知府衙门里,知府大人还不得暴跳如雷,甚至是派遣衙役收拾你?

    何文渊苦涩地摇头,自己写了五千言,都不如这三个字有用,所有的对策,无论是重视教育,兴修水利,还是扩大农业,增加远航贸易,这一切的举措,都建立在一个条件之上,那就是:

    换知府。

    目前的温州知府王祺,他有能力维持温州府的稳定,但没有能力带领温州府前进,他不是一个有进取与开拓精神的官员,也没有敢于闯荡、担负责任的魄力。

    说再多举措,不换知府,所有的举措都只能是书面上的举措,而不会成为现实。

    何文渊看向朱允炆,这个商人拥有着可怕的智慧,他似乎是一个高明的剑客,出鞘,一剑封喉,击中要害。

    自己终究还是落入窠臼,只顾着回答问题,却从未想过,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拥有智慧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佩服,彻底佩服了。

    何文渊知道,哪怕是自己知道这个回答,也定不敢回答。因为这个答案,实在是有些要人命。

    张漠有些垂头丧气,虽然何文渊作的策论极好,但不得不承认,面对“换知府”这三个字时,他输了,输给了这个不起眼的商人。

    不过,孙教授,你这样将年先生的答案公之于众,好吗?

    不好,知府里的赵推官来了。

    张漠连忙走上前,将吴鼎手中的纸条抢了去,不由分说就给撕碎了。吴鼎刚想怒喝,就看到了张漠使眼色。

    吴鼎看去,只见赵东赵推官晃悠悠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衙役,不由地心头一惊,大声喊道:“赵推官,几日不见,风采依旧啊。”

    赵东手里抓着一把红枣,一步一晃,吐去枣核:“我听人说,有人胆大包天,想要换知府,我倒是想看看,是谁这么大胆!知府乃是朝廷命官,受命于天子治理温州府,岂是你等可以非议的?站出来,去给知府大人道歉,掌嘴五十,事情过去就揭了,莫要让我难办。”

    吴鼎连忙迎上前,呵呵笑道:“哪里有人说换知府,我们在讨论的是……致富,对,是致富。皇上国庆日讲话,要致富于民,我等与府学生们坐而论道,讨论如何让温州百姓致富。”

    “果然?!”

    赵东问。

    “果然!”

    吴鼎连忙回答。

    赵东缓了一口气,看着众人说:“你们要讨论问题,回府学里面讨论去,莫要如此张扬,让我等难做。”

    吴鼎连忙点头,准备送赵推官离开。

    可偏偏在此时,朱允炆说了句:“若温州知府不能带温州府百姓过好日子,不能让温州府的税收增加,确实是应该换知府。”

    吴鼎一拍脑门,彻底无语了。

    自己好不容易送走瘟神,你非要请回来干嘛,这不是招惹祸端吗?

    赵东不能再当听不到了,也不能不管了,转过身看向朱允炆,见是一介商人,不由得更有底气。

    若是府学生,确实不好处置,现在府学与国子监的关系密切,时不时就会有国子监的人来一次,甚至有出自国子监的训导,一旦事情闹大,必会惊动朝廷。

    商人的话,呵,那就好说办了。

    孙安见到这一幕,也感觉棘手,连忙说:“赵推官,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我本意即是如此。”

    朱允炆坦然。

    赵东从来没见过如此秉性的商人,咧着嘴对孙安、吴鼎等人说:“你们都听到了,他自己都承认了的。你这厮,朝廷大事岂容你议论?诽谤朝廷命官,不将朝廷法度放在眼中,煽动府学生换知府,以商人之身非议朝廷人事,你这罪可大了去!”

    孙安着急,忙说:“他不过是答题罢了,错与对,在我这个先生,与知府衙门无关。”

    赵东摇头,严肃地说:“孙教授,我们都知你与国子监关系好,但你不能明目张胆包庇此人。官员委任、调离,这是朝廷权利,是天子之权,岂容一个小小的商人在此议论?此例一开,岂不是折损朝廷威严?即便是这事闹到京师,恐怕也没人敢护着他。”

    孙安愁眉苦脸。

    何文渊、谢庭循等人看着眼前场景,不知如何应对。

    朱允炆看着赵东,此人是精于世故的,并没上来就抓人,而是能宽则宽,能让则让,这样的官员,处理事务颇是厉害。

    “洪武年间,太祖说,若官员有不法事,欺压百姓,百姓可将其捆绑起来,押送京师。现如今,官员身居要位,却不为百姓作为,尸位素餐,治下经济十年如一日,不换知府,如何能成事?依我看,府学就应该担负与御史一样,负起监察之责,若官不作为,则奏请朝廷撤换官员!”

    朱允炆严厉地说。

    赵东愤怒了,将枣子放到袖子里,咬牙切齿地走了过来:“依你看,你算什么东西!朝廷监察制度,岂容你放肆!还撤换官员,我看你是攻讦朝廷吧!来人,给我抓起来!”

    衙役刚想上前,汤不平已护在前面。

    “住手!”

    一声怒喝传出。

    赵东、孙安、何文渊等人看去,只见训导陈良佐跑了过来,仔细看了看朱允炆,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嘴里还没喊出“万岁”两个字,就听到朱允炆猛地一咳。

    陈良佐知晓朱允炆的脾气与性情,他微服而行时,不喜欢别人行礼,也不喜欢被揭穿身份,只好起身,低着头说:“建文七年国子监结业监生陈良佐,现任温州府府学训导,还请这位爷入府学商讨学问。”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陈良佐,国子监出来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自己的,这倒是个问题,好在这个家伙反应快。

    孙安、吴鼎等人被陈良佐的表现更是惊讶,不知道这个家伙腿脚还怎么不好使了,刚刚到底是摔了,还是跪了?

    何文渊凝眸,看向朱允炆,心头猛地一震,此人身份恐怕不简单。

    赵东不是一个傻子,陈良佐刚刚那一跪,绝不是意外,他在自报家门,如同对上级汇报一般。再说了,府学训导不太可能邀请一个不认识的商人进入府学的。

    此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朕等得起十年

    陈良佐看向赵推官,眼神中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

    赵东最初只是吏员,当官本是不可能的事,但因为建文皇帝天恩浩荡,将吏员当人看,不仅给了俸禄,还准许吏员经考核,评优者补任官员。

    长达十五年的底层磨炼,早已让赵东练就了一张世故的嘴与一双敏锐的眼。

    从陈良佐的异常,到大放厥词之人的无畏底气,还有那似乎透着杀气的打手,几乎可以推测,这是一位来自京师的大人物。

    不知他是京师的哪位侍郎,尚书,还是内阁大臣,不管是谁,总是不好惹。

    何文渊看着毫无波澜的年六百,见事情僵持在这里,走出来说了句:“既是讨论卧石难题,不妨到府学里说吧,赵推官以为如何?”

    赵东见有个台阶,故作为难,却又半推半就:“卧石难题?好吧,那就去府学里论说一二。你们两个在这里等着,谁敢乱说话,小心我翻脸!”

    两个衙役被赵东威胁,自是连连点头。

    没必要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上级,还是掌握着司法权的推官,万一拉到小黑屋里一顿狂揍,弄几袋沙子让人断气,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孙安、吴鼎有些摸不着头绪,陈良佐已伸出手邀请朱允炆入内,叶缙光、谢庭循还想说什么,却被何文渊摇头阻止。

    朱允炆淡然一笑,走入府学内。

    孙安跟上陈良佐,低声问:“此人是谁?”

    陈良佐看了一眼前面的朱允炆,不敢说,只丢下一句“小心伺候”的提醒。

    从大成门进入大成殿,大殿内有五个神龛,中供孔子,两旁为四配(颜四、孔伋、曾参、孟子)、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朱允炆看着孔子的雕像,伸出手,陈良佐连忙拿来三炷香交给朱允炆。朱允炆点了香,正色道:“先生心怀天下,开办私学,点文教灯火于华夏。华夏一脉相承,并无断层,先生之功,万古不灭。今上三炷香告先生,大明文教将遵先生教诲,有教无类,燃文教星火于燎原,扫盲千万子民,大兴学问之风。”

    陈良佐激动不已,文教天下,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也是孔夫子的心愿,如今皇上亲口肯定孔子的功绩,并表现出文教道路的坚定不移,可谓是大明之幸!

    孙安、吴鼎、何文渊、赵东等人看着这一幕,也不由得震惊,这些话绝不是一个商人能说出来的话!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商人不可能站在如此高度上告孔子这些话,就连孙安这个教授,也不可能站在大明的角度去给孔子说这番话。

    除非眼前人可以代表大明!

    可谁有这个资格?

    国子监祭酒李志刚、司业胡濙,礼部尚书陈性善,内阁大臣解缙、杨士奇,还有大明天子朱允炆!

    他到底是谁?

    朱允炆上了三炷香,无论后世多少人不喜欢孔夫子,多憎恶儒家,但在大明,孔子就是一尊无法撼动的文教大山,他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圣人,他对王朝的稳固、对文教的传播,对文明的延续,贡献远远超出了帝王将相。

    “走吧。”

    朱允炆轻车熟路,走向后殿,并没有进入明伦堂,而是去了一侧的训导宅。

    府学、县学布局基本相同。

    陈良佐看着走入亭子中的朱允炆,连忙安排人端茶,示意其他府学生回去修习课业,只留下了叶缙光、谢庭循、张漠三人,何文渊并非温州府府学生,自然也留了下来。

    朱允炆坐下,看向孙安,直接询问:“你也认为,换知府可以破解卧石难题?”

    孙安嘴角满是苦涩。

    赵东听着冷汗直冒,这什么人,多少收敛一点,我还在这里呢。

    朱允炆接过茶水,吹了一口:“胡濙曾夸赞温州府学教授孙安性情耿直,有什么话从不掖着,如今一看,名不副实啊。”

    孙安吞咽了下口水,胡濙是国子监司业,少不了与地方府学打交道,他知道胡濙,甚至直呼其名,至少两人关系匪浅。

    可京师里没听说过有叫年六百的高官啊,解缙、杨士奇、李志刚、陈性善这些人年龄也对不上啊。除了这些人,还有谁?

    还有,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