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猫小说 - 科幻悬疑 - 重塑千禧年代在线阅读 - 重塑千禧年代 第322节

重塑千禧年代 第322节

    这种差距对企业也会带来影响,比如,对人才的吸引,企业在合肥想把人才吸引过来的成本必然会提升。

    即便,领导拿出了中科大这张城市名片……

    可,中科大固然是一所很好很优秀的学校,但它在微电子这一块要落后于长安的西电、蓉城的电子科大以及北大、清华、东大、邮大等学校。

    如果真要落户于合肥,那么……

    方卓和领导一起前往接风宴的路上开始在心中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合肥确实有缺点,有差距,但人家也不是没有优点,随便说个七八条,不,五六条,不,三四条……

    说一点最重要的好了。

    这里的领导班子能把项目当成最大的宝。

    方卓能感受到领导那种红着眼求发展的渴求,既然合肥能提供比肩广州的资金,能给出更好的优惠政策,能最大程度的重视由自己一个外行人发起的项目……

    那落户于此也未尝不可。

    资金很重要,人才很重要,城市未来很重要,但都有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晶圆厂这样的项目本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沉下心来做事,需要长久的得到支持。

    合肥这样的城市一旦投入,也算变相的被套在里面了。

    方卓先小人后君子,更愿意以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角度来看待地方支持。

    晚上七点钟,车队抵达接风宴的酒店,方卓见到了省里和市里的领导。

    他几乎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才是来合肥视察的上级领导。

    合肥大大小小的领导,从市到区,从财政到人事,全都见了一遍。

    这个见法是怎么见的呢?

    是由王书山这位领导陪同着过了一遍,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年轻总裁一旦项目落地必须一路绿灯的畅行无阻,各个部门必须配合。

    接风宴上依旧没提故乡,话题全程围绕半导体展开,偶尔聊聊易科的知名播放器,还会夹杂着一些线上挂号在合肥的展开。

    方卓看着明显突击学习半导体常识并绞尽脑汁聊这个话题的某些部门领导,只觉既好笑又……又心生敬意。

    饭局没喝太多酒,项目团队和地方领导的神智都很清醒。

    晚上九点半,接风宴散场,领导们离开,大领导则逐一告别。

    王书山握着方卓的手,情真意切地说道:“希望方总能看到我们的一片冰心,能认真考虑合肥。”

    方卓郑重的应下了。

    合肥的市领导也同方卓握手:“方总,我们合肥比不上其他地方有钱,但只要方总愿意给合肥一个机会,我们一定不会让方总失望。”

    方卓这种时候都不想露出笑容,依旧郑重其事的握手,免得失之轻佻。

    等到领导们全都离开,项目团队在老板的套房里召开了讨论会。

    方卓把条件一一说明。

    事实上,接风宴上由很多部门的领导直接说了相关规划,包括晶圆厂的项目用水保障、员工入驻之后的福利补贴、全市优质教学资源的调用……

    这些规划展示出的态度就是合肥在集全市之力要留下晶圆厂这个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项目团队第一次听到地方城市谈到晶圆厂的用水保障,半导体制造需要大量稳定的供水,像一个200mm晶圆厂,如果每月产能4万片,一天的用水量就得8000到10000吨。

    大家确实感觉到了安徽省和合肥的诚意。

    当方卓说出“13亿、10年免税”这两条之后,整个项目团队都面面相觑。

    这出价比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广州都痛快,那边还前前后后聊了好几天呢。

    众人愣了一会,由副教授俞军给出了一个一致的感慨:“安徽省和合肥的领导们有魄力啊!”

    “有魄力确实有魄力,但要我说,还是选广州。”讲师曾晓洋摇头道,“广州带来的无形便利和利益都大得多,不要说投资数字一样,就算合肥再多给2亿,我都觉得……”

    “领导班子很重要,我现在反而觉得可以定在合肥。”来时还劝方卓的俞军有了立场上的变动,“领导支持和领导全力支持,这完全是两码事。”

    “也不吧,广州的领导同样很不错。”

    “单说领导,几个城市的领导面对咱这项目的态度都可以,合肥底子太差了,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事。”

    “中科大的相关专业在国内排不进前十,要我说,还不如去蓉城再看看,那边有一大批人才,对产业的眼光未必输给合肥。”

    项目团队一阵争辩,多数还是不太同意落户合肥。

    最终,大家的目光看向了站在窗边抽烟的老板。

    这个项目由方卓起手,尽管他是个外行人,尽管他对外宣称要衡量多方意见,但团队里都知道必然要由他拍板。

    方卓不紧不慢的抽着烟,眺望着窗外和上海截然不同的夜景。

    广州的夜景就和上海一样,一派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繁华热闹。

    合肥这里则暗淡很多,放眼望去,只有点点灯光在安静的夜里点缀整个城市。

    方卓抽完最后一口烟,瞥了眼黑暗中更显明亮的圆月,悠悠的叹了句。

    “月是故乡明。”

    第174章 最后一个条件

    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的广州愿意投资13亿。

    这是方卓率领项目团队谈了几天的成果。

    以这个维度来衡量,国内的其他城市恐怕也很难给出更高的价格,上海已经有了中芯,北京的氛围不好把握且中芯也在那规划了12英寸的生产线。

    至于深圳,这是项目第二轮考察城市的首位,但抛开城市本身的发展,它能给的条件恐怕也不会比广州更好。

    安徽省合肥愿意全额匹配广州的出价,愿意集省市之力留下晶圆厂项目,愿意从各个方面来配合支持。

    这就让方卓心中有了很大的倾向。

    他的心肠向来软硬适中,先前不愿意考虑第一故乡是因为不认为它能提供适合“冰饮计划”的资源和条件,现在既然合肥给出基本的条件,又有至诚的姿态,那也不是不能捆绑发展。

    复杂的事情先简单化,晶圆厂要钱、要设备、要人才。

    钱,有个启动资金让这个项目运转,越往后越能搞到更多的钱。

    设备,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采购,需要的是更灵活多样的处理。

    人才,合肥这一点有些弱,中科大的微电子也不强势,可这所大学在国际上还是有名声的,也许能发挥出一些不一样的能量。

    就在方卓讨论会上表达意愿后的第二天,整个项目团队照例和合肥方面正式洽谈,落实了很多具体的优惠政策。

    合肥方面不用说,能给的都给,能落实的都落实,有的即便不落实到文字也会给予便利。

    项目团队这一方呢,经历过杭州、广州两座城市的洽谈,也算轻车熟路,保持理性和克制,积极探讨了双方合作的空间。

    总体来说,两边的洽谈推进很顺利。

    尽管方卓还没正式的最终松口,可省市参与洽谈的领导都感觉出了他一起合作的意思。

    下午时间,对这个项目很关心的省领导王书山再次露面,他已经听取了相关汇报,脸上带着由衷的高兴,又一次表态。

    “方总,有问题,有需求,你就说,我们都全力配合。”

    方卓真就提要求了:“领导,我最后有个条件,这个条件大家一起努力,有眉目了,我们项目就立即落户合肥,接下来就是推进其它工作。”

    王书山当即严肃:“你说。”

    “领导,咱出去说。”方卓这时候直来直去,没顾会议上的市领导,要单独聊聊。

    王书山应允。

    总裁和领导到了隔壁的小会议室。

    “领导,晶圆厂项目需要人才,不光是需要工程师,更需要领头的人才。”方卓直奔正题,“我想要中科大帮我挖个人。”

    王书山心生好奇,什么人要让方总在这样的场合大费周章。

    他静待下文。

    “中科大的微电子不够强,这方面输出的是工程师,但就像是张汝京之于中芯国际,他那种领军人物的专家是我们项目更欠缺的。”方卓说道,“我们已经找了猎头在挖各地的工程师。”

    “现在,有一位台积电的技术专家叫胡正明,我手上收到的消息是他打算离开台积电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我想让中科大试试看,能不能全力请这位专家来科大任职,不管是什么名义,客座教授,邀请访问,荣誉院长,反正,一年也好,两年也罢,能来就挺好。”

    “能有这样的接触,不管是对科大学生定向的培养,又或者请进晶圆厂任职,那都是很重要的。”

    方卓用了一个“全力”的词,这也是他这两天听到安徽省和合肥的表态。

    关于胡正明,他97年就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单凭自己,恐怕很难很难劝说他来参与自家项目。

    这就需要来自领导的全力支持了。

    报效祖国?国家荣誉?外籍院士?科大国际上的人脉?院校科研上的交流?

    这是方卓很难动用,但领导和科大能发动的“全力”。

    王书山微微点头,问道:“这人这么重要?”

    “很重要。”方卓继续直言不讳,“他还是台积电另外一个大将梁孟松的博士导师,我们对梁孟松也有些想法,胡正明能来,后续如果和梁孟松有交流的机会,我们也更好说话。”

    如果没记错,梁孟松从台积电跳槽到三星前也曾在韩国的成均馆大学任教,他那时是在等和台积电的竞业协议到期,但教导的学生已经都是三星的工程师,存在技术泄密。

    方卓对于胡正明其实没什么印象,但既看重他与梁孟松的关系,也在更多查阅履历后认同他的能力。

    就今年台积电击败ibm的战役中,胡正明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方总对于人才的渴望就和我们对于项目的渴望一样。”王书山开了个玩笑,说道,“这对科大来说是好事,我会去学校做工作的。”

    方卓强调道:“领导,是全力。”

    王书山哑然失笑:“一定是全力,这是方总对我们提出的第一个明确要求,我也不能刚刚表态全力,下一秒就不兑现。”

    他顿了顿,又说道:“只是,人家究竟来不来也很看个人意愿,他实在不愿意来,我们也不能绑过来。”

    “这是自然。”方卓很理解地说道,“领导愿意尝试,科大愿意尝试,我这里只有感激,如果胡正明有物质上的任何要求,我这边都可以满足。”

    王书山沉吟,这方总竭尽全力的渴求,确实有点像合肥对于晶圆厂项目的态度。

    他想了想,问道:“这是方总最后一个条件?还有吗?”

    方卓摇头,准确表态:“暂时没有了。”